close
中國重要的當代藝術傢宋冬將把著名的行為藝術作品《吃城市》帶到展覽現場:用無數餅幹和甜點建造一座“烏托邦城市”並請大傢參與吃掉,體會用欲望建造城市,又用欲望摧毀城市的過程建築學的“在場”困局五個案例中,口岸和高新區象征政策與資本的意志和運作;華強北是超級自由主義市場經濟下野蠻生長出的自組織空間;城中村因中國土地二元結構而自發而成,並由村民自主建造。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城市設計”作為無主體的集體無意識活動,建築學和建築師並不在場的城市發展藍本。建築學這一傳統行業曾經形成的范式、理念和手段缺席於今天的城市實踐,無論是大型的城市更新項目,還是城中村的微改造,空間成為批量生產和快速消費的商品,建築形式也變成瞭無關痛癢的擺設和服務經濟的附庸。而科技界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的焦慮也在建築師和城市規劃者中間蔓延,智慧城市的概念攀附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等科技領域的IP作為一種在實踐中相當“高產”的智識活動,大多數時候僅僅是披上瞭一層可供市場營銷的“技術”與“創新”的外衣。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Hubert Klumpner在展覽開幕式論壇上的一席話贏得瞭觀眾的掌聲,他認為:“都市主義不是一種產品或目的,而是一個過程。如今瑞士隻有百分之二十的人生活在城市,城市唯一的優勢就是提供互動。在數字時代,通過虛擬世界和發達的物流,鄉村一樣可以實現互動,因此密度不是必須的。預制和3D打印等等堆砌技術並無法解決擁堵,地價昂貴和階層的驅離等等都市問題,建築師應該堅守自己的角色,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原標題:展評︱深圳性,深圳模式的都市主義啟示

展評︱深圳性,深圳模式的都市主義啟示

在趣城設計工作室的《深圳懸浮》中,500個在深圳生產的液晶屏懸浮在高度復雜的網格狀基礎設施中,播放著深圳城市現場鮮活的日常場景,成為既具體又抽象的超現實窗口,演繹深圳極為復雜的城市狀態下沙和大芬村下沙和大芬村是深圳存在的眾多城中村的縮影,城中村多位於城市核心地段,根據2017年深雙官網提供的數據研究,深圳城中村面積占城市全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深圳2千萬人口中有900萬人住在城中村,也就是說城中村所占16.7%的空間內容納瞭深圳45%的人口。這裡建造密集,道路逼仄,配套設置極不完善,但生活成本低廉,群鄰裡關系緊密,宗親社會傳統與移民文化共存,充滿活力和生活氣息,為初到城市的務工者和低收入群體提供瞭棲息之地。大芬村是全球聞名的西方油畫復制工場與銷售地,藝術創作在這裡成為瞭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僅僅0.8平方公裡的面積,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前,生產瞭全世界范圍內三分之一的商業油畫。 福特主義產業模式催生瞭大芬村獨有的空間形態,街道和走廊被分隔成為狹長的畫墻,以最小單位進行出租,兩堵相對的畫墻距離有時甚至不足一米,每6鏡頭行車記錄器安裝個畫工租用1到2平米進行繪畫工作,墻壁畫廊成為大芬村獨特的空間形態,充滿瞭超現實主義意味。南沙原創建築設計工作室的空間裝置《模糊密度》以城中村的空間類型為構建原型,運用城市化進程中的典型元素——腳手架(模數化構件),將整個展場轉變為一個模糊開放且高密度的“未完成”空間,該作品同時也作為其他參展人的佈展空間

開幕式論壇對話與問答環節,從左至右:劉珩、Hubert Klumpner、Tobias Wallisser、劉曉都《深圳-ness:空間衍異》是一場精彩的展覽,展覽觸及瞭問題的本身,給出瞭一個開放式的回應。正如策展人劉珩所言:“我們的確生活在史無前例的時代,在多重復雜性、不確定性和不安定感交織在一起的當下,我們的城市和建築將何去何從,在未來是個問題。我們似乎沒有瞭主流意識,也無法在全球范圍內形成清晰的願景,我們甚至喪失瞭與具體空間相對應的物質性, 虛擬信息和互聯網改變瞭我們對生活及物質存在的認識和意義,隻有瞬間而就的朋友圈、碎片化的知識和局部地方性的解決手段。但無論準備好與否,未來就在那。未來是多向的、相對的、靈活和自由的,它隱藏在當下,甚至沒有固有和清晰的模樣。但討論它,接受它,並從中尋找在城市和建築其物質屬性的、新的可能性是必要而急迫的。”(作者系漢堡港口城市大學建築和城市規劃學工程碩士。“深圳-ness:空間衍異”由Aedes當代建築論壇主辦,深圳國際交流合作基金會協辦。本次展覽持續至2018年8月15日。)

小庫科技+未來實驗室的《生產·產生》展示“中國電子第一街”——華強北從早期工業生產到如今“創客聖地”三個階段的歷史,並通過現場智能互動裝置,邀請觀眾作為“城市管理者”為新的城市進行交互設計高新區高新區是華強北生產邏輯的延伸和升級,華強北走出的騰訊、大族激光等眾多科技企業聚集於高新區,中興、華為、大疆等等企業帶動瞭整個互聯網產業的佈局,除瞭土地、政策、基礎設施外高新區還擁有著資本市場對產業的配套支持,孵化大樓數以千計的格子間中,層出不窮的創新創業者在瞬息萬變的終極市場經濟世界裡拼殺,保持著深圳未來科技的生命力。

原標題:展評︱深圳性,深圳模式的都市主義啟示2018年6月29日至8月15日,一場關於深圳的展覽《深

2018年6月29日至8月15日,一場關於深圳的展覽《深圳-ness:空間衍異》(SHENZHEN-ness: Space in Mutation)在德國柏林Aedes當代建築論壇舉行。在國際視野下聚焦瞭深圳,呈現深圳城市空間的生產邏輯演繹出的“深圳性”,以及些獨特“深圳性”背後所預示的可能的空間未來和生活方式。中國地方經濟發展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地方性范式,獨一無二的深圳模式無疑取得瞭最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增長。深圳從1980年建立特區,僅僅38年就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漁村”一躍成為擁有兩千萬人口,中國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之一,深圳模式無疑代表瞭中國最成功的現代化實踐,為其他城市發展提供瞭藍圖,更為探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所面臨的問題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研究樣本。《深圳-ness:空間衍異》展覽由南沙原創建築設計工作室創建人、主持建築師劉珩擔任策展人。劉珩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2004 年在廣州南沙和香港創立瞭南沙原創建築工作室, 2009 年底又在深圳開設瞭工作室。美國留學歸來後,平日工作在深圳,又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居住,不斷遊走在珠三角各城市,對珠三角區域的急速城市化感觸極深,並一直參與著與之相關的建造實踐。展覽通過五個案例和想象中的五個場景嘗試呈現深圳城市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並為其背後的“深圳性”進行畫像,從而也將話題延展到對全球城市具有普遍意義的“當下”與“未來”。其中展覽序言部分的五個案例(參展團隊:中規院深圳分院城Plus + 言文設計)展示瞭五個深圳獨特的空間原型:深港口岸、華強北、高新區、下沙和大芬村,切片般展示瞭深圳城市的經濟模式和生產邏輯,以及生產關系和產品不斷變化造成的城市空間衍化。五個案例深港口岸深港口岸是深圳誕生的契機,呈現的是政治政策、基礎設施等自上而下決策機制對城市空間產生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曾經封閉的中國以深圳一系列口岸鏈接香港、進而鏈接外部世界。深圳自1978年起先後建立瞭六個口岸,2017年旅客過境數量達到2.41億,每天過境旅客約有6百萬。深港兩地差異產生的流動性是驅動發展的引擎,口岸作為人員、商品和信息的窗口,塑造著深圳,改變著香港,也影響瞭中國。深圳在三十八年間人口由94000增長至今天的兩千萬,成為一座迅速建設而成,高接納度的巨型到達城市和移民城市,密度、交互和多元是城市的基因。

四鏡頭行車記錄器

劉曉都+UPRD都市實踐研究部+位形空間的參展作品《DenCity[VR]–深圳城市的聚變能》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走進一座覆蓋約24萬平方米,高度約450米的高密度巨構,體驗不同人物角色在其中的居住感受。本文圖片均為 Erik-Jan Ouwerkerk for Aedes 圖華強北華強北是實至名歸的世界第一電器街,以“代工城市”、“硬件矽谷”而聞名全球,其運作模式是一種令資本主義國傢都目瞪口呆的“超級市場經濟”。30年間,這裡經歷瞭數次市場的轉型升級,如今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元器件專業市場。曾經山寨手機的生產基地,如今成為瞭創客的天堂,國有資本扶持的創客中心和投資機構設立的商業孵化器分佈於大大小小的寫字樓中,背靠深圳及周邊強大的制造業基礎設施,自主研發出各種民族品牌智能手機,機器人,智能穿戴設備。連美劇《矽谷》最新一季也狠狠揶揄瞭一把深圳華強北對最新技術的模仿能力以及驚人的研發生產速度。而華強北銷售的“中國制造”比特幣礦機在過去幾年牢牢壟斷著各式礦機的設計和生產,囊括瞭全球九成以上的市場份額。華強北叢林一般的電子市場中,一座典型華強北寫字樓被百貨商場、健身房、電子科技公司、創業孵化器、外賣員和快遞包裹充斥。被稱為“一米櫃臺”的格子間如同像素般集成分佈,加之潮汕幫商人之間互相帶貨一起賺錢的策略,產品和信息高效流通,設計師、機械師、代工廠、零部件銷售商應有盡有,產業配套前店後廠的經營模式,制造瞭無數商業奇跡。今天大城市剛剛開始流行的聯合辦公、眾創空間,辦公者可與其他團隊分享信息、知識、技能、想法和拓寬社交圈子等等概念,早在三十年前華強北就已經將其發揮到淋漓盡致瞭。

大貨車行車紀錄器安裝推薦
arrow
arrow

    smosiezqas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